公元前1600年的鸣条之战,是历史的转折点,夏桀战败后,狼狈逃往南巢。成汤紧随其后,带领商军东征,终于摧毁了夏朝的最后一块屏障——三朡(zōng)。随着夏朝的覆灭,商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,开始了近六百年的王朝统治。
成汤早在担任夏侯时,就慧眼识才,召伊尹为辅,授其重任,负责国家的政治事务。在商朝与夏朝的角逐中,伊尹深知夏朝的弱点,他多次亲赴夏廷刺探敌情,巧妙地为成汤制定策略,屡次立下赫赫战功,详情可见前文。随着商朝的建立,伊尹继续辅佐成汤及其后代商王,屡次展现出与周公辅佐周朝王室相媲美的能力,为商朝政权的稳固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。
商王室几乎将伊尹视为神祇,祭祀他如同祭奠天神与先王。与伊尹相关的甲骨卜辞现已发现超过130条,显示了他在商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提到,成汤在战胜夏桀之后,伊尹为商汤“报政”,通过大量的外交活动和政治“宣传”,使得诸侯国心服口服,最终成汤登上天子之位,实现了统一天下的伟业。
展开剩余82%尽管成汤打败了夏桀,但夏朝的统治已经持续数百年,许多周边诸侯国并未立刻接受商朝的领导。伊尹的“报政”,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宣告,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讲解。他向各诸侯讲述了夏朝暴虐的罪行,宣传商汤所代表的“天命”,并巧妙地让诸侯们理解,支持商汤将带来更好的前景。这一系列的游说活动,不仅需要极高的智慧与耐心,也彰显了伊尹卓越的政治手腕。
成汤能够成功灭夏,并非偶然,而是具备了特定的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《吕氏春秋·首时》指出,若没有成汤和周武的贤能,夏桀和殷纣的暴虐,也无法实现王朝的更替。成功的历史背后,必然有着合适的条件与时机。正如《长攻》所言,历史的变迁和政权的更替,必定是天时、地利与人和相互作用的结果。
然而,成汤作为夏侯亲自参与推翻夏朝,难免显得“以下犯上”,这一行为在当时未必容易被接受。《吕氏春秋·离俗》记载,成汤曾多次邀请不同的人参与反夏,但均未得到回应。最终,伊尹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,为商朝的胜利提供了极大的帮助。在这种背景下,伊尹无疑为商朝的建立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智慧与决策,堪称一代大臣。
在商朝建立之后,伊尹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,他帮助成汤制定了完整的官制、礼制和贡赋制度。在商汤即位后,伊尹不仅参与了《汤诰》的发布,明确约束了朝廷的行为,还通过《明居》要求民众遵守新的法律制度。伊尹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洞察力,确保了商朝政治体系的有序运作。
《墨子》、《楚辞·天问》及《吕氏春秋》等史料,屡次提到伊尹作为“汤有小臣”的重要性。伊尹的政治远见和战略布局,不仅体现在日常管理上,还为商朝的官僚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根据《帝王世纪》的记载,伊尹设计了包括“三公、九卿、大夫、元士”的官僚架构,使得各个权力职能相互制衡,逐步发展成后来的封建制度,成为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典范。
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还提到,商汤即位后,夏朝暴虐百姓,四方诸侯怨声载道,商汤带领六州讨伐桀王。随着战争的胜利,商朝的功名也随之大成,百姓生活安宁。伊尹作为朝廷的主导人物,亲自指导礼乐制度,利用音乐、歌舞等形式加强统治的威慑力与凝聚力。商朝早期的礼乐制度,体现了国家在社会治理与民众教化方面的智慧。
伊尹不仅在政治上做出了杰出贡献,还在文化建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他为商汤设计了完整的贡赋制度,清晰界定了中央与各地诸侯的关系,确保了政权的稳固。此外,伊尹还深入研究农业管理,教民耕种,帮助商朝度过了初期的旱灾,强化了经济基础。
伊尹是商朝早期文化与政治的建设者之一,他撰写了《咸有一德》、《伊训》等理论著作,系统总结了政治治理经验,推动了商族的文化繁荣。这些作品不仅影响了商朝的政治架构,也为后世的治理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成汤在位的16年,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,商朝终于建立了稳固的政权。成汤的长子太丁早逝,最终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。外丙在位三年后崩,继位的仲壬同样早逝,伊尹辅佐下,太丁的长子太甲继位。太甲年幼时,伊尹再次担起了辅佐重任,并在祭祀中以《伊训》寄托了对太甲的期望。
然而,太甲即位三年后却暴虐无道,伊尹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,流放太甲到桐宫,逼其反思自己的行为。在此期间,伊尹全权摄政,处理政务,保证了商朝的稳定。在太甲改过自新后,伊尹将王权归还给他,并继续为太甲提供辅佐,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尽管伊尹已经年老,但他并未完全脱离政事,依然密切关注太甲的表现,并为其写下了《太甲训》,为太甲的政权提供了道德指导。在太甲渐渐成熟后,伊尹以高兴的心情向他传授了治国理政的智慧,最终告老回乡,远离了政权中心。然而,他的影响依然深远,甚至在去世后,商朝的后代依然会祭祀他,感恩他的辅佐。
伊尹的影响力在商朝王室中的地位显赫,后世商王定期祭祀他,认为他已超越了先王,被视为天神。至今,考古学者仍在不断挖掘与伊尹相关的甲骨卜辞,从中可见他在商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象泰配资-股票配资导航-炒股票加杠杆-股票账户怎么开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